跳到主要内容

赋贫以能-蜀地乡村焕新记

Empowering the Poor: A Stor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Sichuan Province

在四川广袤的乡村大地,博世中国携手四川海惠助贫服务中心、北京乐平公益基金会、北京大爱清尘公益基金会,在凉山彝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成都市大邑县、雅安市汉源县深耕细作,通过 “乡村妈妈赋能-瓦库村彝族青年妇女综合能力提升项目”、 “牦牛惠民兴村计划”、“共益乡旅新社区项目”、 “帮尘肺妈妈撑起家”项目,为川蜀地区注入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以 “授人以渔” 的乡村振兴新模式助力当地发展。

In Sichuan Province, Bosch China has collaborated with Sichuan Haihui Poverty Alleviation Center, Leping Social Entrepreneur Foundation, and Beijing Love Save Pneumoconiosis Foundation to deeply engage in Liangshan Yi Autonomous Prefecture, Garze Tibetan Autonomous Prefecture, Dayi County of Chengdu, and Hanyuan County of Ya’an. Through different rural revitalization projects, the model of "teaching fishing" has injected endogenous driving force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to Sichuan, assisting local development.

Bosch

彝乡巾帼展芳华:“乡村妈妈赋能-瓦库村彝族青年妇女综合能力提升项目”

在凉山州喜德县瓦库村,彝族妇女曾长期面临 “留守困境”—丈夫外出务工,她们既要操持家务,又要承担农业生产,却因缺乏技术和组织平台,难以突破发展瓶颈。项目由四川海惠助贫服务中心开展,帮扶100位20-50岁的彝族妇女实现了从 “个体零散养殖” 到 “规模化产业运作” 的跨越。

通过 “田间课堂+技术服务+合作社孵化”,猪、牛产业规模扩大了50%,养殖户年均增收超2,000元,80%的农户掌握了科学养殖规范,更培养出5名养殖带头人和3名合作社管理人才;通过 “互助小组+合作社”的组织模式,妇女们学会了协作共赢——60%的牲畜交易通过集体平台完成,年度分红达20,000元,真正实现了“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发展愿景。其中,彝族妇女阿古作古和丈夫的日阿合从普通养殖户蜕变为村里的小兽药店老板,不仅为自家增收,更成为合作社母猪示范场的技术骨干,带动 20 余户家庭实现养殖升级。“以前喂猪是凭经验,死了就只能自认倒霉;现在有专家手把手教防疫,合作社还帮我们卖猪仔,收入翻了倍!”

Bosch

如今的瓦库村,妇女从传统家庭主妇蜕变为养殖技术能手与社区治理参与者,项目以 “授人以渔” 的赋能逻辑,在提升家庭经济水平的同时,推动村容村貌改善与妇女地位提升,为民族地区 “产业增效、妇女增收、生态增绿” 的协同发展树立实践典范。

Bosch

雪域牦牛拓富路:“牦牛惠民兴村计划”

在甘孜州乡城县然乌乡纳木村,传统牦牛养殖曾面临“品种退化、技术落后、组织松散”的困境——本地黄牛体型小、生长周期长,养殖户单靠散养难以增收。四川海惠助贫服务中心发起“牦牛惠民兴村计划”,以 “品种改良+人才培育+合作社规范”为路径,为海拔三千米的藏区牧场注入现代化养殖基因。

项目通过“三聚焦”实现产业跃迁:聚焦品种升级,引入西门塔尔牛等优良品种,结合冻精改良技术,使肉牛品种改良率达80%,患病率下降50%;聚焦人才培育,项目邀请了县农业农村局技术专家董平老师对纳木村长期提供技术支持,培养出5名养殖大户(存栏20头以上)和1 名本地兽防人员,他们不仅自家养殖规模扩大,更带动全村91 户农户掌握科学饲养技术;聚焦组织建设,规范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治理,培养3名管理人才,推动合作社从松散联合到高效运作,预计项目期末分红将超10,000元。

“以前冬天牦牛常因缺草饿死,现在项目教我们种牧草、做青贮,还帮我们联系收购商,一头牛能多卖2,000元!”村民益西的喜悦,源于项目对产业链的全链条优化——从牧草种植、疫病防治到市场对接,形成了“养殖-加工-销售”的闭环。项目更通过“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将91户农户纳入产业体系,实现了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的转变,为藏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牦牛样本”。

Bosch

乡旅共益绘新篇:“共益乡旅新社区项目”

在成都市大邑县,3百余户农家乐曾因 “散、小、弱” 陷入经营困境,更因疫情冲击,客流量锐减。北京乐平公益基金会发起的“共益乡旅新社区项目”,以“社群共创+数字赋能”的方式重构乡村旅游生态,将分散的农庄、景点串联成 “共益乡旅线路”,打造出“城市游客+农庄经营者+社区居民”的利益共同体。

项目联合26位共益合伙人,打造出29条特色乡旅线路,串联起沿途36个农家乐。从过山号制作到蒸玉米馍馍,民俗体验让游客沉浸式感受乡土文化;生态种植技术与农产品包装升级,让蜂蜜、酥梨、腊肉等当地特产成为贴心伴手礼。数字化平台“邑游山水”更在抖音、微信平台吸引超万名粉丝,持续稳定地支持旅客、农庄、在地向导之间交易和结算。5家示范农庄成为亮眼标杆,其中夬里山居接待32个团,增收2万余元;大鹏村集体实现三产从无到有的突破。通过培训22位农业经理人、户外指导员建立起“在地向导+农庄主”的服务体系,用专业服务点亮乡旅之路。

项目不仅实现了基础增收,更构建起可持续的城乡互动生态。随着共益合伙人社群的不断活化,大邑县的乡村旅游正从输血转向造血。这种以社群共创为核心、数字工具为纽带的模式,已成为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为更多地区探索城乡融合、共同富裕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路径。

Bosch

养牛兴家暖尘途:“帮尘肺妈妈撑起家项目”

在雅安市汉源县的深山里,尘肺病曾让许多家庭陷入“男人失能、女人外流”的困境——患者妻子林华蓉自丈夫患病后,为筹医药费不得不远赴成都工地打零工,家中只剩病夫幼女,日子在牵挂与艰辛中颠簸。北京大爱清尘公益基金会发起的“帮尘肺妈妈撑起家”项目,为这类家庭点亮了“家门口增收”的希望。

项目向尘肺患者妻子提供1.2万元小额创业资金,分批付款。林华蓉拿到首笔9千元资金后,购入了母牛犊,依托汉源县黄牛肉牛生产基地的成熟销路,3年间通过养殖实现增收4万元;剩余2千元资金在项目评估后拨付,保障资金用在实处。项目配有志愿者全程跟进指导,从选种、配种到销售提供全链条支持,让缺乏创业经验的妇女也能稳步起步。除了资金与技术支持,更动人的是“受助者变施助者”的温暖循环。2022年,许多救助和探访工作都因疫情受到影响,林华蓉穿上志愿者马甲,穿梭于在山路间,为其他患者完善申请材料,将关爱传递给更多人。如今,她守着日渐壮大的牛群,既能照料家人,又能撑起家庭经济,“一家人相守的幸福,是多少钱都换不来的”。

Bosch

项目不仅让尘肺家庭实现经济增收,更重构了家庭温情与社会联结,为相似困境的家庭提供了“不离家、能增收、可传承”的鲜活样本,让尘肺家庭仍能通过自身努力,过上体面的、有爱的生活。

赋贫自助,共赴振兴

从凉山彝寨到川西牧场,从农耕文明到文旅融合,博世中国始终秉持“赋贫者自助”的核心理念——不是简单的“授人以鱼”,而是通过技术赋能、组织赋能等路径“授人以渔”,让贫困群体成为发展的主角。蜀地项目直接惠及超7百户家庭,培育出上百位当地带头人,带动数千人增收,形成了“资助-赋能-自主发展” 的良性循环,激活了乡村的内在造血机能。让受助者拥有自己走路的能力,让乡村发展充满生生不息的动力。